传统武术文化推动与发展

传统武术文化推动与发展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传统武术文化推动与发展 > 正文

宋式心意六合拳名家---杨军

作者:wlztc 来源: 日期:2017/7/15 18:11:29 人气:751

杨军,男,1967年8月出身,安徽合肥人。1979年开始习武,后拜蚌埠宋门心意六合拳大师赵学荣弟子郑国平为师。中国武术协会会员、国家二级裁判、中国武术段位五段、中国武术段位指导员、中国武术段位考评员、安徽武术协会理事、合肥心意六合拳训练馆馆长、安徽合肥宋门赵学荣心意六合拳研究会副会长。多次代表合肥市武协参加全国各项大赛获得奖牌,并被聘请担当武术裁判;多次参加名人名家比赛超高水平发挥,在行业内获得众多好评。

133133.jpg   122122.jpg

123123.jpg 1122.jpg



2013年获合肥市演武大赛优胜奖

2014年获第6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

2014年获得滁州市金种子传统武术精英赛金牌

2015年获心意六合拳全国邀请赛江西恩达杯心意六合拳邀请赛一等奖参加名家表一等奖                   

2016年获第十四届香港国际武术节双器械金牌

2016年获得安徽第七届传统武术比赛传统类拳金牌

2016年获上海五腾杯传统武术比赛心意拳金牌

2016年获洛阳华杯夏全国心意拳邀请赛心意六合拳牌及名家表演奖

2016年在安徽省第四届体育运动会获一金牌、一银牌

2016年在安徽省第一届武术精英赛获得二项单项第一,全能第五

2017年在合肥参加全国心意拳名人名家表演并担任裁判

多次代表合肥市武协参加全国各项比赛,并获得牌,多次参加名人名家比赛超高水平发挥,在行业内获得众多好评

风雨兼程,奋斗拼搏,过去三十多年,在社会各界的热情关怀下,武术技能不断提高,积累了很多心得感悟,为了答谢武术界同仁多年的大力支持,同时更好地推广武术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武术,学习武术,我将更加积极参加各种比赛盛会拜访名师名人,会四海武友,勤恳练习,展示心意六合拳的魅力。

                                 

 杨军习武心得:

【心意六合拳】内名〈〈守洞神技〉〉此拳乃根据“鸡、猴、燕、蛇、鹰、龙、虎、马、鹞、熊”十种动物的各种天然技能象形取义而来,故又名“动物拳十大形”。此心意六合拳并非一般武艺,若得入其门须由浅入深,由基础单练进入套路,由对练到实战,由刚而柔,由柔再入刚,如此一步步深入刻苦专研,方能越练越精,其对人体之三节、四稍、五行、六合以及身法、手法、步法均应一一明了。         1221.jpg 1111111.jpg

踩、扑、裹、束、决为心意六合五把劲。心意六合拳经云:“三节明后,五劲相佐,踩扑裹束,惟决勿错,一决无不决,非决而不灵。踩,如踩毒物,踩而非踏;扑,如饿虎扑食,迅猛疾快;裹,裹物而不露,如猴头裹脑;束,如盘龙缩骨,蓄而后发;决,如洪水决坝,势不可档。”

踩,指出步之虚足落地之势,要有踩劲,那原实足就要有蹬劲。故双足之步法,就含有“蹬、踩”之运用。如双足皆以“踩”言,乃指双足的“敷地法”的轻灵功夫艺境,必然落地松沉稳健。然“踩”并非如此简单,因足落之踩势,蕴育“内劲”由足的上升之劲势。拳法云:劲起于足。即“内劲”之用起于足。皆因内劲之势上升,必有落足之踩势,方可成之。以求内劲起于足,必然先言其因。内劲起于足之因,乃因落足之势是内劲升发之“根”,所谓“落步成招”。“八卦全凭步来转,站住便是落地花”的口诀,皆足踩之功用的描述。                     

  为何言踩而非踏、非蹬?皆取踩之轻灵,弃蹬、踏之笨拙。故功臻上乘,大多言踩,而初修者言蹬、踏。可知名踩劲者,方以踩言。而言踩者说“形”,其精义在求“内劲”之上升,以成招法攻防之势的运用。如言“踩”而不知为求“内劲”的上升之用,即不知“劲起于足”的方法,也就不明白“踩”之真义了。诀所云之“踩要决”就说明了这一点。可知“踩”是步法中修炼出来的功夫,必然配合“内劲”修炼之法。能从此中得到“劲形逆从,阴阳反蓄”的拳术功夫艺境。

  扑,诸谱皆言“手要扑”,如猫虎之扑上也。练法皆以“虎扑之形”言之。然扑在手法之形来说,手形不定也,各种攻防招法皆是;扑在手法之形的内劲说,除力达四梢外,还要做到“如虎伸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的灵敏准确无误,亦达到“如龙用力而不见力山不能阻”的势之威猛亦不见其势。故在拳经中有“势势不脱虎扑,势势如虎扑”的论述。

  然“扑”之用,有“出手势、回手势”的分别。故有“掌踏如熊掌,鹰爪而带回”的描写,即扑法“出手如锉,回手如勾”的艺境。而扑劲在全身之运用则喻为”滚龙倒刺勾”更为形象。故有拳法言“扑劲,浑身扑劲要猛”的论说。

由此可知“扑”亦含“内劲”功能之运用,不全在形矣!即“扑”要由手法理解开始,才有“全体扑劲”之用。

裹,即“拧裹”。传统拳法中言外形时说:“筋骨要拧转,皮肉要裹抱。”可知“裹”乃指“皮肉”而说。然传统拳法中说:皮肉之膜理、筋膜、骨膜、骨节之间隙乃内气游走往来之所,故“外形的拧裹之形势”以利“内劲运行成势之用”。故全身有腿法的拧裹之势、胸腹的裹合之势、上肢双肘的拧转裹抱之势。而“内劲”亦有“裹劲之势”的运用。谚云:“气如火药拳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逃。”即言此中真义的。如还不清楚分明,则引拳论以解之:拳由心发,以身催手,一肢动百骸皆随,一屈统身皆屈,一伸统身皆伸;伸要伸得尽,屈要屈得紧。如卷炮卷得紧,崩得有力。其言“卷炮卷得紧”就是“内劲、外形”之“裹”的目的——“崩得有力”。可知全身内外皆有“裹”之法尔。

“裹”还有一个好处,外形的裹抱之势如“猴头裹脑,裹物而不露”,即外形的拧裹之势,亦含蓄者内劲的裹抱之势,即内劲腾挪运转,并不令人知之意尔。这样才能将内劲在欲发的部位爆发出也。势之突然,故人不觉知而被放也。

于此可知:外形之拧裹,是蓄内劲之方法,又是形变之方法;内劲之蓄裹,是变外形之方法,又是内劲变化之方法。故内劲亦存有“裹”势之用的,如龙卷风裹抱之势产生的攻防之能量了。

束,乃收束之束,故有“刚者如柱,柔如绳束”之说。古拳论有“内气收束中官,全体振颤不己”的说法。按拳之三法即“步法、身法、手法”而言,身法为中官;按内气说,丹田乃内气之中官。而前引拳谱云:“束,束身上下如一”。“束是束身,束之起势之说,无束则无进,无束自无展势之击,束为进法之母”。此“束身”之身,乃以胸腹而言,故有“虚胸实少腹的束肋法”,又有“意敛入骨”之法。而此“束”,即有外形之束,又有内劲之束敛之说。《内功经》云:“以松用紧”。总法则是“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即外形要松活而不懈,才能有内劲束紧展放之用。而内劲和外形,皆各有“松紧”之用。然内劲与外形匹配而用的法则,皆应“松紧”匹配而用,即“内劲外形要松紧紧松勿过正”方才得法。亦是“阴阳逆从,劲形反蓄,顺力(形)逆行(劲)”之法。而此束字,在开展放之拳势中:形松劲紧,紧则为束;在合收敛之平势中:形紧劲松,紧则为束。而此“收束”之拳势应与“展放”之拳势为因果互变关系、互根关系、相互子母关系。

  外形收束,是为形紧,内劲配以展放,名为舒;外形展放,是形松,内劲配以收束,名为紧。此乃“内气、外形匹配不双重”的艺境。  “束身上下如一”句,言明以内气统领外形才能如一。故以气言者说“气舒”,以外形言者说“舒展其力”,然“舒展其力(形)”者,内气易舒;“气舒”者,外形易舒,故有“形顺气畅”之说,气形舒之得法,则气形束之易能得其法,而“一”者,步法、身法、手法合而如一,攻防一致。上者手法,下者步法,中统领上下,故身法者为枢。一气贯穿自身内外,上下如一,乃“束”字之功也。束者为阴,舒者为阳,一阴一阳是为拳,亦此意也。一阴一阳谓之道,故习拳练艺“先舒展,后紧凑,再舒放”乃求功法之顺序也。推源致根,“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亦表舒在先,降气在后,才能求真气运行舒畅;而用之时,收束在先。故拳谚云“束展二字一命亡”,可为是证。“束”字之真义自可明也。故言“束”言“舒”者皆是,两者互不可取代。束、舒同解,此善教者之法,发势用招,束在前而舒在后,其舒已在前矣!发势之前矣!歌诀云:“常收时放是操持,舒少卷多用更奇。一发难留无变计,不如常守在心头。”可知舒、束同存矣!

  由势而论:先有踩之内劲上升,传于腿,达于身中,不束,则不可成为手扑之势。此束身形之法,使内劲以成势之用,自可明之矣!

决:如洪水决坝之势,抖绝劲决;一决无有不决,一决无有不灵。而“绝”又曰为“抖绝之劲”,故此“绝”乃有“绝无仅有”之谓绝,“无可匹对”之谓绝,“最上无比”之谓绝。“决”,可以这样理解:“外形如堤坝,内劲如洪水”,出拳用招自身必有“足踩、身束展,手扑”之形势,一如堤坝决,“劲力”犹如洪水迸出之势。即外形、内气在自身各部位匹配合一,此一而贯之,最终方有“决堤摧垮诸物之势”。

十字把为练习心意六合拳母式,通过常年不断习练揣摩方能领略其中真味。推十字把要求:三尖要照、内外六合、三心要并、三意要连、四稍要齐、五行要顺,以腰(丹田)为中心,展时以丹田为中心节节推三节,缩时也以腰(丹田)为中心节节收回。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提肛收腹、意守丹田、自然呼吸,配合松、紧进行盘练,要做到守中用中,落要恨天无环、起恨地无把。踩、扑、裹、束、决五把劲要融入其中,慢练、快练相间,在盘练过程中揣摩出其中真味!

先习形体贯穿意,三节四稍丹田气

埋根藏节通拳理,功随艺成炼自己


首页 | 站长风采 | 栏目介绍 | 新闻动态 | 专家访谈录 | 传统武术交流 | 赛事风采 | 传统武术文化推动与发展 | 各门各派交流 | 传统武术重要传承人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武林直通车.  联系电话:15113034626  QQ:2534958306
Copyright © 2004-2015 www.wlztc.cn
备案号:皖ICP备15019024号-1

鄂公网安备 42130202002349号